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动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展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建设国内一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成果,继《中华文明探源论丛》(全三册)出版以后,《中华文明探源论丛》(第二辑)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
《中华文明探源论丛》(第二辑)汇编了10多年来国内重要学者在《中原文化研究》期刊的“文明探源”栏目刊发的共计23篇学术文章,37万字,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选取的文章,主要侧重于对新石器时代进程特点、模式的具体分析,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起源的模式、内生动力、发展演变的特点等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第二部分选取的文章,从具体器物入手,落实于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问题的探讨上,透物见史,由具体而微的事物探寻中华文明特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等突出特性。第三部分选取的文章,对于古代中国信仰与观念的发展进行了多维度探讨,不仅有助于解决文明探源中相关概念的界定,而且对于进一步推动中西方文明起源的异同、中华文明起源的独特性均有积极探讨。
“文明探源”栏目作为《中原文化研究》期刊重点打造的特色栏目,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学者的大力支持,该栏目在选题方面不仅关注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也聚焦具体的实证性文明研究。该栏目刊发的学术论文包括文明起源、文明发展、文明要素、文明模式,以及早期国家形成、国家制度、国家礼仪等内容,得到学界的关注与好评。
《中华文明探源论丛》(第二辑)的整理出版展示了国内相关重要学者在该领域的学术探索,是继《中华文明探源论丛》(全三册)出版以后,又一部展示文明探源研究的学术成果。该论丛的出版旨在进一步做好中华文明学术研究成果的展示、宣传与推广,不断推动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向纵深发展,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与感召力,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力量,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供稿:《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
责任编辑:璇子
附录:
《中华文明探源论丛》(第二辑)目录
良渚文化原始民主制度崩溃原因蠡测 …………………… 何 驽 / 3
良渚时期环太湖地区的水资源管理
——以良渚古城为中心 ………………………………… 徐 峰 / 10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气候变迁 ……………………… 黄尚明 / 26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学术价值再解读 ………………… 郭大顺 / 40
农业的起源及其意义……………………………………… 徐义华 / 57
“共识的中原”与史前“中原中心”的形成
——兼论“最初的中国”的特质 …………………… 李禹阶 / 75
从大洪水到广土定居:最初“中国”形成的地理空间及文化考论
……………………………………………………………… 李双芬 / 96
河洛地区在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时期的重要地位
…………………………………………………………… 程有为 / 113
中原古代文明向闽江流域的传播
——兼论闽越文化中的徐、舒文化因素………………… 徐心希 / 129
早期中国文明内生性演进的内在逻辑阐释 … 曹建墩 岳晓峰 / 141
如何衡量中国考古学与中华文明探源的进展 ………… 陈胜前 / 158
史前海岱地区大口尊传播路径研究 …………徐昭峰 王凯凯 / 175
从形制与纹饰看玉器和青铜器之间的文化传承…………徐 峰 / 191
论三星堆文明与金沙文明的关系 ………………………朱乃诚 / 209
从龙山文化四种玉器的文化传统看濮阳地区在中国文明形成中的重要地位………………………………………………………朱乃诚 / 224
龙的多维层面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向柏松 / 243
华夏本义考 ……………………………………………… 黄怀信 / 259
从二里头文化的人群构成看夏文化概念 ………梁 云 李盼盼 / 264
历史记载与社会重构:夏商之际社会新秩序的建构 … 张利军 / 282
论新石器时代鸟崇拜兼及月蛙信仰的起源 …………… 王小盾 / 295
从商周“贞”字义的变化看早期中华信仰的成长 …… 谢炳军 / 314
《山海经》与上古时代的“天”观念 ………………… 晁福林 / 329
《山海经》上古“天下之中”的南北建构 ……………… 王德华/ 346
后记 ……………………………………………………………… / 364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网址https://beian.miit.gov.cn/#/Integrated/ComplaintA